相撲運動起源
相撲是一對一的運動項目,由於規則容易明白,而且一次即決勝負,因此這項運動正在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相撲起源追溯源遠流長,如中國、印度、中亞甚至古希臘的壁畫都有歷史記述,代表最高榮譽的古代奧林匹克競賽都有類似相撲的比賽。
相撲目前雖為日本的國技,但其實中國早在《史記》(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91年)即有類似記載,其穿著的的『犢鼻禈』與現今相撲力士的丁字褲幾乎一致。當時中國將相撲稱為『狳予髬』,最初是一種宮廷體育項目,從秦代開始在民間普及。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關。」;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與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為相像;其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
至於相撲是怎樣傳到日本呢?至今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徐福(西元前218年)介紹來的,當他帶著3000男女到日本定居時,可能順帶引進相撲;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漢代從中國到日本訪問的學者將相撲傳到日本;更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三國時代由中國的吳國傳入日本的。
近兩千年來,相撲做為日本神道中的重要儀式,1500年前成為日本最早的競技活動。日本《相撲之始》一書指出,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據日本史書《古事記》的記載,遠古時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曾在出雲國那佐的進行相撲比賽,還傳說當神武天皇在與敵對部落首領較量相撲獲勝後,日本諸島的主權才得以建立。除了傳說之外,日本人相信相撲是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的古代體育運動,而這恰與中國的三國時代形成意外的巧合。
西元7世紀時,中國曾派遣特使出席允恭天皇的葬禮,當時日本表演的雅樂和舞樂中,就有由力士裸露上身進行角力稱為「素舞」的表演,「素舞」的日文發音與現今的相撲接近,據說這就是相撲一詞的起源。
相撲比賽的現行制度是在約三百年前確立的。16世紀中期,在大將軍織田信長的推動下,相撲運動達到全盛,比賽場地「土俵」的設立,使得相撲走向競技之路。17世紀的江戶時代已出現職業相撲力士。19世紀時相撲一度式微,加上文明開化的風潮洶湧,當時甚至有人提出廢止相撲的言論,但明治天皇毅然反對,並且親自舉行比賽,才使得相撲度過衰亡的危機。
日本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時將其定位為國技,並持續舉行職業比賽。昭和天皇對相撲更是喜愛,1925年時為慶祝他的生日,在赤阪御所舉辦比賽。會後,相撲界用天皇頒賜的賞金製作優勝攝政盃,其後做為歷屆比賽的獎盃(天皇賜盃),形成相撲至高無上的榮譽。
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由於有玉錦與雙葉山兩位橫綱的精彩表演,締造大相撲的黃金時代。當中雙葉山創下六十九連勝,其中包括五個場所連續全勝的歷史紀錄。為了一睹雙葉山的風采,觀眾常將國技館擠得水洩不通。昭和十四年五月(西元1939年5月),為了滿足大眾的要求,大相撲將原先每場次八賽改為十五賽。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物資管制及動員徵召,相撲陷入蕭條時期,但隨著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大相撲又重現生機。
如前所述,相撲活動從皇宮走入民間,在戰後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達到高峰。相撲運動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相撲世界有學長制、師徒關係、部屋制度等傳統,常使新進選手感到十分辛苦而萌生退意,因此能夠站上土俵出賽,對選手而言是一項無上的光榮。日本社會對相撲選手也非常敬重,許多優秀美麗的女性,均以嫁給相撲力士為一生的願望。
日本相撲協會為了向海外推廣日本傳統文化,在夏威夷等地建立相撲學校,吸引許多外籍人士參與,進而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選手。台灣民眾較為熟悉的相撲選手如曙、小錦及武藏丸,都是來自夏威夷的原住民。其後,外蒙古赴日發展的青年越來越多,備受矚目的旭鷲山選手,以及現今白鵬、日馬富士及鶴龍等三位橫綱都是蒙古人。近年來,在業餘相撲表現出色的東歐選手,先後赴日發展參加職業比賽,來自中國、韓國、巴西和非洲(如埃及的大砂嵐)等國的選手也絡繹不絕。相撲運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腳步而漸漸摒除封閉的大門,現在土俵上已出現著不同人種的選手比賽。
相撲運動精髓
相撲是人類最激烈的運動,因為相撲是雙方以平均超過300-400磅的體重,用百公尺起跑般的重力加速度對衝,其所產生的撞擊力平均超過1500磅,等於是前重量級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Haj)一拳力道(600磅)的兩倍半,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相撲比賽規定力士不准穿著腰帶(mawashi)以外的衣服,禁用金屬扣環,連戒指、手錶都不能戴,以免對力士造成傷害。
相撲運動需要強大的力量,所以他們的肌肉都非常結實,雖然重量級的相撲選手看起來很胖,但其實他們的體脂肪率(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都控制在30﹪以內,反而是一般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其體內囤積的脂肪比率甚至會高於相撲選手,成為所謂的「隱藏性肥胖者」。所以認為肥胖者就可以打相撲或相撲選手一定肥胖,都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
除須具備強大的力量之外,相撲是『心、技、體』兼備的技能。亦即,相撲選手須具備光明磊落的心,卓越的技術與不屈不撓的體力,三者合
相撲選手身體柔軟,體脂肪率在30﹪以下而為一,才能轉弱為強。因此,相撲選手必須接受嚴格訓練,並且不斷鍛鍊身體與精神。相撲雖然是兩人以一對一的角力格鬥運動,但卻含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著重謙虛端莊的禮儀和全力以赴的精神。相撲運動的三個精髓是高度的精神境界(包括忍耐力、鬥志力與修養),再來是壯碩的體格與技術的訓練。
不單是業餘相撲選手,職業相撲力士的訓練更是非常艱苦。從進入部屋的第一天起,相撲力士就開始在訓練中體會『心、技、體』的境界。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低等級學徒要伺候師兄們的起居活動,從煮飯、洗衣、擦地到訓練時的擦背遞水,不得有任何怨言,訓練時也不得叫苦喊累。相撲的學徒生涯被視為一種封閉的修行。
相撲運動員每天要吃十分豐富的「相撲火鍋」,但他們不是吃油膩膩的脂肪,而是靠獨特的食品結構,科學地攝入蛋白質。同時,相撲運動員還要長時間的午睡,以有效增加重量。不過,一旦退出相撲運動,體重就會大幅減輕。相撲運動員訓練嚴格,運動量很大,由於對抗激烈,運動年齡不長。
相撲選手每天須先進行三項基礎訓練,即四肢著地施展腰部、推撞大圓柱、滑步,此後才可以進入真正的賽場訓練。這樣嚴格艱苦的訓練是為了培養相撲力士的意志力和休養,否則將難以應對日後更為艱難的挑戰。因為每個相撲力士不只是運動員,還同時是日本文化精髓的體現者,肩負著傳承日本文化,以及將相撲運動加以發揚光大的責任。
相撲比賽規則
(一) 相撲場地-土俵
相撲力士比賽場地稱為土俵(dohyo),在6.7公尺正方的場地上用黏土築成60公分高,每邊5.45公尺的正方形,其四邊以32個草袋(俵)圍成,圍成直徑 4.55公尺圓形,平台表面鋪細砂,全部費土42噸。土俵圓圈內有兩條白線-「仕切」預備線,此為比賽前之等待線,兩條相距70cm,粗約6cm,長80cm。
傳統相撲比賽土俵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但因柱子有礙觀眾視線,為了便於觀眾觀賽,自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吊式屋頂。土俵上的懸吊屋頂(turiyane)由兩根鋼索,將屋頂從上吊下,場地也由室外移到室內,只有比賽時間才放到適當的高度。
職業相撲比賽(大相撲)不按體重分級(業餘相撲比賽則有分級),也不計時間,勝負之間有時快到五至十秒,絕少超過五分鐘(場地和規則制約都要求速戰速決)。行司(裁判)按等級穿著不同顏色的傳統服裝,手中拿著扇子,用來指揮相撲選手出場、比賽和宣佈勝負之用。相撲選手一旦踏上土俵,就必須服從行司(裁判)的指示。同時,因為相撲是在瞬間便可決定勝負,因此有許多規則是為了保護相撲力士的身體而訂的。
台灣舉辦亞洲盃國際相撲錦標賽土俵
(二)相撲勝負規則
相撲比賽的勝負基本上為下述三項規則:
(1)在土俵內除了腳掌外,身體的某一部分先
觸地者,判定為輸。
(2)身體的任何部份先碰到場外的地面者,判
定為輸。
(3)比賽時,若腰帶被對方拉下或重要部位被
看到,即被判敗陣。
換言之,比賽時如不小心跌倒或腳踏到土俵外,即使對手並沒做什麼亦判輸;同時,即使即將打敗對手,但自己的手先著地或腳踩到土俵外亦判輸。比賽時在土俵內不管將對方提多高,都不算贏。反而是提起對手身體時,若因後退而使自己的腳觸碰到場外的地面,則判定為輸。同時,腳若置於稻草圈上還不算輸,即使後腳跟已出界,但只要不沾上場外的地面,就不算輸。
單腳或雙腳騰空懸在場外後,又回到場內時,只要腳沒碰到場外的地,就不算輸。此外,頭髮只要一碰到稻草圈或地就輸,但將對方摔倒的同時,即使頭髮碰地仍算贏。
比賽過程,異常迅猛,每個回合有時只需30秒到1分鐘。這要靠全身的力道、良好的技術、正確的把握時機。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對方的話,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再加上反應的配合,其實並不容易。相撲的基本技術中有5種最為常用,比賽中最高尚的致勝技巧叫「寄切」,相撲手抓住對方的「回」,抱起對方再推出場外;或將對手抱出界線的誇張寄切稱「釣出」。但也有偏好開掌搏擊的「突張」,或用頭撞的「控手」, 或突如其來的猛烈一擊,往往使對手「押出」。相撲比賽不是誰胖誰就勝,而要充分發揮腿力、腰力、速度和技巧。要靠爆發力的控制和運用,寄切、抓回技術的運用,更要靠善於判斷的靈活頭腦。
此外,相撲有八項犯規(稱為禁手)的情形,如犯下列任何一條規定即被判輸。
(1)用拳頭攻打對方。
(2)故意抓對方頭髮。
(3)突然打對方之眼睛、胸部等重要部位。
(4)用兩手同時抓對方兩耳。
(5)從正前方抓對方之腰帶或從旁用手拉。
(6)抓喉嚨。
(7)踢胸或腹。
(8)抓住對方一隻或兩隻手指。
相撲綜合知識
(一)相撲力士位階
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有職業相撲運動(日本稱為大相撲),每奇數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比賽首日,為期十五天,所以一年有六次比賽,分別是一月初場所(東京),三月春場所(大阪),五月夏場所(東京),七月名古屋場所(名古屋),九月秋場所(東京)和十一月九州場所(福岡)。職業選手入門無年齡限制,但需身高173公分以上,體重75公斤以上。
職業相撲選手分為【付人】和【關取】。【付人】只可算練習生,無薪水,少數零用錢,需做雜役。【付人】的等級是:序之口 (約一百人) → 序二段 (約二百八十人 ) → 三段目(約二百人)→ 幕下 (約一百二十人)。序之口選手中比賽成績較好者,其名字可從番付表最下段上升一層為【序二段】,再優者更可再上至第三層為【三段目】。幕下三段目之上為幕下,由於幕下與正式選手關取之最下層【十兩】只差一步。
【關取】為正式選手,有薪水,可享受各種待遇。【關取】(總數不到一百人)等級是:十兩→幕內(平幕前頭)→小結→關脇→大關(小結、關脇、大關又稱三役)→橫綱(相撲界最高級力士)。
十兩(十枚目)是江戶時代到明治初期幕下最上位前十名力士,每年可領到十兩金額,故名為【十兩】或【十枚目】,以為幕內候補。在大學或業餘比賽中,得第一名而進入職業相撲界者,入門之時即跳升為 【幕下付生】。幕下選手若十五日比賽內全勝者,即晉昇為關取之十兩;或比賽最優者亦可在下一場比賽中晉昇為關取。
幕內(前頭、平幕) 是平安時代【相撲節會】中,強壯的力士四周都會圍上一層布幕,故稱幕內。幕內力士可有四、五人之付人服侍,且比賽獲勝者可得由企業界所提供之【懸賞金】。再往上是所謂「三役」的小結→關脇→大關。小結與關脇敗陣者其排名立刻從番付表下滑,但大關則除非連續二場所敗陣,其排名不會從番付表下滑。
橫綱為相撲力士中位階最高的力士,是在力士當中所遴選出「心、技、體」兼備的最優秀力士,賦予神聖的「綱(Tsuna)」的圍繫。其原本的意思即是力士腰間所圍繫由粗麻繩所製成的腰帶。在「綱」之前則是代表神事稱之為「注連(Shimenawa)」的紙質垂飾。
要晉升為橫綱力士,除了自身技術及力量之外,其品格也是考量的條件之一。在晉升成橫綱之後,除了極特別的狀況及引退之外,一般這個頭銜是可以永久保持,而不像大關以下的力士會考慮到成績的問題,當成績不好時是會降格的。
「綱(Tsuna)」與「注連(Shimenawa)」
整體而言,相撲力士的位階共有10級:1.橫綱 (よこつな)→ à2.大關 (おおぜき) →à3.關脇(せきわけ)→à4.小結(こむすび)→ à5.平幕(前頭まえがしら)→ à6.十兩(じゅりょう) à→7.幕下(まくした) →à8.三段目(さんだんめ)à →9.序二段(じょにだん)à→10.序之口 (じょのくち);十兩以上的力士稱為【關取】,前頭以上的力士都稱為「幕內」。另外,一般又將大關、關脇、小結這三個等級的力士稱為「三役」。
(二)相撲力士待遇
如前所述,相撲力士共十個等級,這裡面又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層級的相撲力士,分別為【付人】和【關取】。「付人力士」及「關取力士」兩種層級待遇有別,茲列表說明如下:
(三)相撲裁判-行司
日本職業相撲(大相撲)比賽時,在兩位力士之間有一位身穿和服手拿扇子的人,這就是相撲裁判,俗稱「行司」。全日本大相撲有45位行司,行司與相撲手一樣也有階級,最高級的叫「立行司」,專為大關和橫綱比賽時作裁判,目前只有二位立行司,即第29代的木村庄之助和第30代的式守伊之助。立行司之下有「三役行司」3人、「幕內行司」9人、「十枚目行司」8人以及23位專為幕下以下力士作裁判的行司。
行司的級別可從他們手中拿著的扇子和衣服上的「菊綴」﹙一種服飾﹚來區別。一般十兩﹙力士級別﹚以上的比賽,每位行司裁判二次,最後一場由立行司木村庄之助或式守伊之助裁判。幕下以下的比賽一位行司可擔當數次裁判。
(四)相撲力士入場步驟
大相撲比賽前,力士入場時的動作有五個步驟,分別「撒鹽」、「塵」、「四股」、「蹲踞」及「仕切」,賽後則還有「手刀」:
步驟一「撒鹽」力士在土俵上撒鹽有二層意義:
1.驅邪–祈神保佑免於受傷。
2.消毒—撒鹽在土俵上,即使比賽受傷,
事前也已做好防護措施。
步驟二「塵」
這個動作是先蹲踞在土俵一側,雙手合擊後水平向兩邊伸展,手掌向上翻。雙手向上翻並展示給對手看,表示自己並沒有挾帶什麼武器上場。
撒鹽、蹲踞、塵、仕切、四股、手刀
步驟三「四股」
以雙腳輪流頓地,藉由力士威武的身軀來震懾躲藏地底的邪靈。此為比賽前的暖身運動。
步驟四「蹲踞」
腳掌尖著地,雙膝外張、穩腰並將雙肩放鬆,將手放在膝蓋上,此為力士的基本姿勢之一。為保持平衡,上身必須挺直以維持重心,此舉是表示尊重對手之意。
步驟五「仕切」(sikiri)
這個動作是接在四股之後直接彎下腰來的樣子,兩肘放在膝蓋上,下巴微抬,雙眼注視對手且精神專注。
相撲在起身前撲的那一剎那間,就決定了一切。為了在瞬間爆發出力量,因此才要擺預備架勢的仕切。一旦聚精會神,氣勢十足時,就會產生令對手害怕的神情。
比賽後「手刀」(tegatana)
優勝力士在接受完行司(類似裁判)的獲勝呼名後,可以拿取所謂的「懸賞金」,此時優勝力士會以右手手刀想左右中各凌空切下,其意義是向三位神明致謝的意思。
(五)職業相撲(大相撲)比賽的穿著
1.力士不准穿著腰帶(mawashi)以外的衣服
,且金屬扣環、戒指、手錶等禁止攜帶。
2.沒有理由不可以在腰帶裡面使用內襯。
3.十兩以上的關取資格者,必須梳”大銀杏”的髮型。
4.白色腰帶禁止。
5.腰帶依位階而有不同的規定:
(六)進入比賽場所的規定
1.輪到自己比賽前兩場就進入等候位置。
2.司儀(呼出)唱名後進入土俵。
3.用力踏地(即四肢)。
4.用水(力水)漱口,用紙(力紙)拭嘴。
5.撒鹽並用力擊掌,除去塵屑。
6.分出勝負後鞠躬,勝者接受裁判(行司)宣判勝利。
(七)相撲部屋
日文的「部屋」指的是房間,相撲部屋是日本培訓相撲力士的道場,相撲力士們在相撲部屋中進行團體生活及接受訓練。相撲部屋的掌門人稱為「親方」(正式頭銜稱為「年寄」),是相撲部屋的核心人物,負責相撲部屋的經營管理決策。一些屬性相近或意氣投合的相撲部屋會組成集團,這種集團稱為「一門」。截至20147年7月底為止,日本共有49個相撲部屋,合計有5個「一門」。每個相撲力士都要有一個所屬的相撲部屋,否則不能正式出場比賽。
(八)年寄與準年寄
「年寄」﹙師傅﹚和「準年寄」﹙準師傅﹚是相撲選手退休後會作為相撲協會的會員,幫助經營部屋,並協助培養學生。這種年寄和準年寄制度開始於江戶時代,目前年寄限於105人。若要成為年寄,必須符合下列資格:(1)橫綱、大關;(2)三役(小結、關脇、大關)1場以上;(3)幕內合計20場以上;(4)十兩和幕內合計30場以上。另外,如果退休時沒有「年寄」的空位,則可享有準年寄的待遇,待遇規定橫綱5年、大關3年、三役以下2年。
親方(年寄)一般由退休的著名力士擔任,他對相撲協會負責,同時教授弟子學習相撲技藝,每年從全國小學生中選招學員,一旦選中,只要家長同意,吃、穿、住全有部屋負擔。國中是義務教育,學費、書費由國家負擔,高中以上的一切費用則由部屋負責。部屋培養學員少則幾個,多則上百人。在日本,相撲愛好者很多,但參加相撲運動的專業運動員現在只有8000多人。
人與空氣之間 總是有大金業餘相撲運動
業餘相撲運動的選手大部屬於學校和公司的相撲俱樂部。業餘相撲分為四個級別:輕量級(143 lb,65 kg)、中量級(176 lb,80 kg)和重量級(80 kg以上)等三個量級,還有開放重量的無限量級。世界相撲錦標賽包括個人賽和以國家或地區為基礎的團體賽。
相撲運動最特殊的是先有職業運動才再發展業餘比賽。在職業相撲運動發展多年以後,日本各級學校與企業才開始各項比賽。至於海外相撲隊伍的參加,則遲至1980年日本相撲協會舉辦第一屆全日本業餘相撲錦標賽時,當時首次邀請來自海外的競爭隊伍參加。其後幾年,國際業餘相撲比賽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行,而參加這項比賽的外國隊伍逐年增加。
1983年7月,以日本和巴西為首成立國際相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Sumó Federation, IFS),正式舉辦國際相撲大賽。隨著參加國家數目的增加,1985年正式更名為國際相撲錦標賽(the International Sumó Championships)。1989年,在巴西的聖保羅(Sao Paolo)舉行國際相撲錦標賽十週年大賽。1992年12月10日,國際相撲聯盟(IFS)再次變更錦標賽的名稱,正式稱為世界相撲錦標賽(the World Sumó Championships)。
1992年,首屆世界相撲錦標賽在日本東京國技館舉行,共有來自 2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3名選手,此後世界相撲錦標賽每年舉辦,而參加國的數目不斷上升,目前選手也多達數百人。1995年,五大洲的相撲聯盟相繼成立,各洲相撲聯盟
目前都舉辦自己的相撲聯盟錦標賽,在各洲相撲聯盟獲得好成績的個別競爭者和國家隊,才有資格參加世界相撲錦標賽。國際相撲聯盟目前有84個國家和地區會員,所有這些會員都渴望看到相撲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1997年,全日本相撲錦標賽第一次舉行女子組的比賽,1999年日本在青森縣武道館舉行第一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其後與世界相撲錦標賽同時舉行,雖然屆數不同,但等於是世界相撲錦標賽也設立女子組的比賽項目。自第八屆世界相撲錦標賽開始,大會同時舉辦世界青少年相撲錦標賽;自第十六屆世界相撲錦標賽開始,大會同時舉辦世界青少年女子相撲錦標賽。
前十屆世界相撲錦標賽都在日本東京國技館舉行。2002年,第十一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二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波蘭舉行;2004年,第十二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三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德國舉行;2005年,第十三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四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日本大阪的大濱相撲場舉行;2006年,第十四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五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還是在日本大阪的大濱相撲場舉行;2007年,第十五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六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泰國清邁舉行;2008年,第十六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七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愛沙尼亞舉行;2010年,第十七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八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
標賽在波蘭華沙舉行;2012年,第十八屆世界相撲錦標賽與第九屆世界新相撲(女子相撲)錦標賽在香港舉行。
目前除國際相撲聯盟(IFS)舉行的世界相撲錦標賽以及五大洲相撲聯盟舉辦的各洲相撲錦標賽之外,相撲從2005年開始成為每四年舉辦一次的世界運動會(World Games)的正式項目,而2010年由世界體育總會創辦每四年舉辦一次的武博運動會(Sport accord Combat Games)也有相撲項目。由於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大量參與,使得相撲已經有可能成為奧運項目,因此各國對於爭取主辦權相當熱衷。
相撲運動與台灣
台灣的相撲運動是日治時期引進。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為增強國民體力,培養訓練「為國奉獻的身體」,同時在近代運動的觀念下,作為帶有日本味的娛樂活動,因而大力推展相撲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相撲運動當然也被引進到台灣。基於體育與教化的涵義,戰前相撲運動在台灣蓬勃發展,從1895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總共舉辦過23次帶有表演性質的大型相撲比賽。
據戴寶村教授的研究指出,戰前相撲運動的推廣主要在學校。1930 年代在皇民化運動下,體育課還增加符合「皇民精神」的重要使命,因此相撲更成為不可忽視的國粹運動。1936年,代表日本相撲界位階最高段的橫綱力士來台表演,加上其他力士共170餘人,浩浩蕩蕩在台灣各地演出18天,其間台灣總督府還以歡迎海軍大相撲為名,安排相撲力士於台北新公園演出,由此可知單純的文化表演已蒙上軍國主義的陰影。
1938年,台北市役所更覓地59.9公頃,在新店溪畔建造川端公園,1939年6月24日舉行開園式,由「台北市尹」石井龍豬主持,接著舉行兒童紅白相撲競賽。同年,台灣總督府耗資2萬元於園內新設正式相撲場,10月17日舉行土俵祭,並舉辦一場相撲友誼賽,由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及鐵道部的15位相撲選手,迎戰日本相撲橫綱双葉山的15位徒弟,當時相當轟動。當時相撲場地隨處可見,如日治時期台灣十二勝之一的大溪中正公園亦設有相撲場;三峽祖師廟也搭起臨時相撲道場,舉辦1年兩季的地方相撲比賽。1939年全台共有146所小學校及808所公學校;其中,體育課實施相撲運動者分別是76所及276所,各占52.1%及34.2%,雖然比例或有高低,但與游泳、劍道相比,相撲教學的比例是最高的。當時台灣州立二中(成功中學)的相撲頗負盛名,而台北大龍國小相撲主將周金錐選手(第42屆校友)屢次榮獲冠軍,被認為是相撲界的小名人。其他像台灣體育協會的課教團體,大力推廣設置相撲部,連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內也有相撲社團,舉辦相撲大會。
此外,日本也刻意在原住民地區推廣相撲。1940年代起,台北、花蓮的山地警務單位都曾舉辦高砂族相撲運動,還特別制定「高砂族青年相撲審判規則」,因此原住民地區的相撲極為活絡。現今阿美族、卑南族部落的相撲比賽活動,其形式雖與日本現行規則有異,但仍可看出是日本文化的遺緒。
台灣戰後相撲運動雖然消聲匿跡,但民間喜愛相撲者仍相當普遍。隨著日本職業相撲得蓬勃發展,1980年代有不少台灣子弟前往日本練習相撲,其中以劉朝惠最為有名。劉朝惠在1985年3月以輝煌紀錄取得「關取」資格,由「幕下」級晉升到「十兩」級,成為當時日本相撲界史上第三位以四連霸佳績進入幕內的外國人。其他前往日本練習相撲的台灣子弟,目前都擔任台灣相撲協會的顧問與教練,也使得台灣的相撲國家隊在國際間成績斐然。
中華民國(台灣)相撲協會成立於2001年,成立宗旨在於推廣相撲運動,培育我國相撲選手,參加日益受到矚目的國際相撲比賽。撲選手多次在亞洲盃與世界盃奪得佳績。2007年,日本職業相撲比賽首次來台舉行。2009年高雄世運會的相撲項目,共有21個國家參加,當時最早賣完門票的項目,足見相撲運動在台灣深受歡迎。
2010年10月14日到10月17日,世界相撲錦標賽在波蘭華沙舉行,台灣共有8名選手和兩名教練參加,獲得團體第五名。2011年7月24日,在台北舉辦的第10屆亞洲相撲錦標賽暨第5屆亞洲女子相撲錦標賽,台灣在團體方面女子得到第二,男子拿下第三。2014年大阪堺市舉辦亞洲盃女子相撲賽,台灣獲得一金一銅,團體得到第三名。
2014年8月29-31日,第十九屆世界盃相撲錦標賽(19th Sumo World Championships)、第十屆世界女子相撲錦標賽(10th Women Sumo World Championships)、第十二屆世界青少年相撲錦標賽(12th Junior Sumo World Championships)、第四屆世界青少年女子相撲錦標賽(4th Junior Women Sumo World Championships)在台灣高雄鳳山體育館舉行,此次同時還舉行第十一屆亞洲盃男子相撲錦標賽(11th Asian Sumo Championships)和第六屆亞洲盃女子相撲錦標賽(6th Asian Women Sumo Championships),可說是國際相撲界前所未有的盛事。
由高雄市在2009年舉辦世界運動會時相撲是正式項目,因此是全世界唯一舉辦過世界運動會、亞洲盃與世界盃的城市,因此高雄市可稱為是「相撲之都」。國際相撲界沒有人不知道台灣高雄的。